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文艺鉴赏
《云观滁博》之案头的仙境(上)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沈韬
发布时间:2020-07-07 17:04:16
【字体:

古人的生活中,焚香熏香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近些年古装剧的大加渲染下,调香弄香则成了一门高深莫测、能够“杀人于无形”的绝技,让熏香这件事带上了神秘色彩。可惜香料难以长久保存,所以我们很难亲自体验古人用香的神奇之处。好在,还有一些香炉完好地保存下来,其奇异的造型和华美的装饰很能启发今人的想象。比如说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汉代铜博山炉。

 

(馆藏汉代铜博山炉)

馆藏的这一件汉代博山炉,底径13.1厘米,腹围41.1厘米,高23.3厘米,保存非常完整,是汉代博山炉的典型代表。博山炉最早的记载可能始于《西京杂记》:“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汉代其他书籍中也有记载,到唐宋史书、诗歌中多有提及。汉朝故事中,“诸王出阁则赐博山香炉”。《晋东宫旧事》曰:“太子服用则存博山香炉”。《武帝内传》记载“有博山香炉,西王母遗帝者。”博山炉有着工艺品和生活器具的双重属性。作为工艺品以其精致的工艺造型、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世人所称赞。而作为生活中的器物,它主要用作香薰、祭祀、医疗保健等生活用途。

 

博山炉的外在形制

出土的汉博山炉总体数量较少,但形制变化不一。《考古图》载“炉象海中博山,下有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回环。此器世多有之,形制大小不一。”在两汉的发展过程中博山炉的形制出现了变化,大致遵循着从豆形炉到山形炉再到角熏炉的轨迹,整体上呈现出简化的趋势。但博山炉整体大致的形制多是顶部镂空山形炉盖,铸有波浪卷云、人物鸟兽、山峦林木等纹饰。炉盖和炉身对半相扣,炉盖呈锥形,炉身扁圆、鼓腹,喇叭形圆足底座,底座有纹饰,熏炉底座大小不一。炉身和底座承接处有炉柱,柱身粗细、高低有别,熏炉的整体高度也不尽相同。博山炉在西汉中期以后较为流行,分布范围较广,今陕西、山东、山西、湖北等地的汉墓均有出土。

 

博山炉的文化内涵

博山炉之所以以“博山”形作为纹饰,和汉人信仰的仙道思想有关。追求长生不死是道教的核心信仰。人老而不死则为仙,神仙居住的地方就是“神山”“仙山”。人们对雄伟高大和神秘莫测的山充满恐惧和敬畏,产生了对山岳的崇拜,成仙思想更加盛行。

秦始皇为求得成仙,曾遣徐福带数千童男童女东渡寻找神山。汉武帝时曾多次派方士赴东海寻找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炉炉盖的外形和汉字“山”相似,香薰时从炉盖的镂空纹饰里缕缕飘起的烟气的视觉感受和传说中的烟雾缭绕的仙山意境相通,能够营造一种成仙、升仙之道,正符合汉人想象中“神仙”的理想世界。

以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为例,炉体高 26 厘米,炉座雕有波浪纹形,炉柄透雕三龙,炉盘肚身错金行云纹,盘沿四周和炉盖铸有高低不平、起伏错落的山峦,每座山的峰纹均是弧形,流畅婉转,整个炉盖造型峻陡,有山林茂密、兽禽出没之境。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升起舒卷缭绕的祥云,云端现有神秘的山峦,巧妙的营造出一种海上仙山之境。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