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棠,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字仲宣,号棣华。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中举人。历任清河等地知县、淮徐道员、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未实任)、闽浙总督、四川总督兼署成都将军。
吴棠为官几十年,一直在地方从政。虽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四大名督,知名度却不如前几位高。但只要说起送银子给慈禧太后的清河知县却是人人皆知。原因是《清宫历史演义》、《清宫十三朝》、《慈禧全传》、《同(治)光(绪)风云录》等小说中都记载了这件事,民间的传说就更多了。
据传说咸丰元年(1851年)吴棠在清河(今淮安市)任知县,慈禧的父亲惠征于咸丰二年二月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候补道员,后病死在任上,死前已被撤职查办,家中一贫如洗。慈禧(玉兰)与母亲奉父亲灵柩回京,滞留清河县运河边等待朝廷抚恤。恰逢吴棠有一故友老人去世,丧船经过清河,有孝在身不便拜访,请吴棠上船一叙。二人多时未见,酒逢知己千杯少,吴棠饮至大醉才于深夜回衙。第二日醒来已是日上三竿,忙派人取三百两银子送往河边,一再叮嘱是条丧船。差人来到河边,只见丧船上有位美貌的小姑娘正哀求船家:“船到北京一定多补给银两。”船家红着脸道:“我眼下仓中无粮,垫不起这笔钱呀。”差人忙跳上船头大声说:“我家老爷已差小的送三百两银子来了。”姑娘接过银子忙问:“你家大人尊姓?”“清河县令吴棠”。“是几年前在安庆候职的吴棠大人吗?”差人点头道:“正是”。那姑娘感激涕零地说:“听爹爹说吴大人几年前就接济过我家,今正逢困境,吴大人又送银接济,玉兰我有朝一日定当厚报,叶赫那拉氏一定会永远记住这位大恩人。”
差人回府禀报,吴棠问道:“船上大人接银后说了什么?”差人道:“接银的是位姑娘。”吴棠一惊:没见船上有姑娘。差人慌忙将送银时的情况细细禀报,吴棠一听心里道:“难道是惠徵大人过世了吗?惠徵是姓叶赫那拉,听说他有个女儿乳名叫玉兰。”原来吴棠的故友奔丧心切,天一亮就起锚开船,以致差人将银子错送了。差人急出了一身汗:“大人,丧船走不到两个时辰,还能撵上。”吴棠摇了摇头说:“算了,算了!”
再说吴棠生性耿直,清正廉明,常说:“为官不能失任,为人不能失品,勤理政事,为民做主。”清河县被他治理得如“世外桃源”。在黑暗的官场上,吴棠不断遭到明枪暗箭。一次,地方上一些贪官诬陷吴棠“吃漕吞赈”,列了罪名,联名控告到京。当年的玉兰已成了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她一听说有人告清河知县吴棠,立即想起落难时是吴棠救的急,她报恩的机会来了,于是建议皇上派人查清此事,并力荐重用吴棠。后来,皇帝下了一道御旨,吴棠升任邳州知府,诬陷吴棠的几名贪官,免为庶民。因有慈禧庇护,吴棠很快升到封疆大吏、头品顶戴。后来吴棠病故,慈禧亲赐祭文,并赐建“勤惠公祠”。
光绪34年(1908年),在修筑津浦铁路明光至滁州段时,原计划经过老三界。吴氏家族知道后极力阻止,因铁路正好从吴家祖坟地经过。“勤惠公祠”里还有慈禧太后亲自撰写的祭文匾一块。吴家人说破了吴家风水是小事,动了祠堂里的匾额于大清江山不利才是大事,迫使工程停了下来。修路官将此事向上反映,主管的大臣徐世昌得报后十分生气。一日上朝,便把修铁路三界受阻之事禀于慈禧太后。慈禧大发雷霆,有谁这么胆大,拿祖坟风水阻止修路。一细听是“勤惠公祠”,便没了脾气,她打断了徐世昌的话说:“这些小事也来烦我,绕过吴家祠堂不就行了吗?”因此,津浦铁路便在三界绕了一个弯,约有七、八里路,才有了今天的新、老两个三界。
遗憾的是以上传说只见于野史,《清史稿·慈禧传》和《吴棠传》以及地方史志如《嘉山县志》、《盱眙县志》等均不见记载。而正史记载的是,慈禧于咸丰元年已被封为懿贵人,清宫档案中赏赐懿贵人的赏单可为证。惠徵死于咸丰三年,其时慈禧已在宫中,如何接受吴棠赠银?!据有关专家考证,慈禧一生未到过南方,更没有到过清河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呢?台湾的吴棠侄玄孙吴绍赣认为:“享盛誉者谤亦随之,自古已然。勤惠公赠银器后事,盱眙县志人物篇未著一字,而俾史却渲染且不一”。笔者认为吴的见解有道理。封建社会中了进士方可做官,吴棠却只是举人大挑一等步入政界。又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几十年间青云直上做到封疆大吏,难免遭人议论。而吴棠心地善良,与惠徵同在安庆候缺时,也曾接济过惠徵,后人加以渲染也是有可能的。
笔者认为,吴棠官至封疆大吏,主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时代际遇和其个人的素质与努力。
一、出身贫寒,“自幼勤学,坚苦自力。”据吴棠的侄儿吴炳仁在《约园存稿》中记载,吴棠父亲作私塾“每月得钱二三贯,不足以赡家”。母亲磨豆腐让吴检(棠兄)去卖,“腹饥啖豆腐二块,畏父亲谴责至晚不敢归家。”吴棠跟随父母学习,“漏下三更弟犹读”,借雪光、月光读书,甚至山区缺水,排队在土井等水时也“片刻笼灯怀卷读”。
二、为官清正,治政有方,一生恪尽职守。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疏要求减免百姓钱粮,修水利,赈济灾民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因而无论太平军还是捻军在他驻防的地区都得不到老百姓的响应,也一直没有真正染指该地区。他保持了徐淮地区(江苏、安徽两省交界的三十多个县)二十多年的平静,阻止了太平军与捻军的合围,这也是清廷重用他、提拔他的真正原因。
三、吴棠为人谨慎,善于与人相处。封建时代官场险恶,吴棠一生却履之如夷,这与他善于跟上司、同僚、下级相处有很大关系。他曾得到同乡漕运总督杨殿邦的赏识;他曾在曾国藩指挥下剿捻,曾对他“倍加信赖”,多次保举;他与李鸿章的友谊也使他在重要关头获得强援,同治八年(1869年),遭“云贵总督刘嶽昭弹劾,朝廷派湖广总督李鸿章驰往确查”,李鸿章复奏“以上各款均无其事”。
四、吴棠打仗有决断,几乎不打败仗。清朝政府腐败,太平军和捻军等各地民众起义风起云涌,八旗子弟已无战斗力。清廷中能打仗的将领很少,精明强干如曾国藩还“屡败屡战”,而吴棠稳打稳扎,几乎不打败仗。吴棠为官一生,对清廷的主要功绩是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军,直至晚年还抱病镇压少数民族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