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人文历史
漫游滁州 | 滁州地方历史沿革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郑海琦
发布时间:2024-06-20 16:40:30
【字体:

六.经略唐宋②

唐宋时期,一批客籍官宦来滁州任职,其中就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官员。他们尽忠职守,关心民瘼,推动了经济开发和城市建设,并在治政同时给滁州文化建设带来重要贡献。由于他们卓越的文学修养,开启了咏唱滁地山水之风,极大地丰富了滁州的文化内涵,也提高了滁州的知名度。

一、唐大历刺史李幼卿

李幼卿,字长夫,陇西(今甘肃秦安)人。大历六年(771)为萧颖士所推引,以右庶子领滁州刺史。

李幼卿在滁州任职期间,与法琛法师在琅琊山上兴建琅琊寺,代宗李豫为其题名“宝应寺”,开文人吟咏安禅风气。他还以东晋元帝司马睿任琅琊王时曾“驻跸于此”的传说,更名摩陀岭为“琅琊山”。

二、唐建中刺史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任皇帝侍卫,建中三年(782)出任滁州刺史。虽然他对此次外放心存不平,但还是尽忠职守,关心民瘼。去职后,因缺少归家的盘缠,一度滞留滁州,也反映他为官清廉。

任滁州刺史的三年间,韦应物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中《滁州西涧》是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正是这首诗,将滁州之名带入中国文学界。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三、唐太和刺史李绅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因写《悯农》诗两首,被誉为“悯农诗人”。唐太和二年(828),迁任滁州刺史,在滁期间多有惠政。当时滁地多虎,百姓因害怕设机阱滥捕。李绅到任后,令停止捕虎,虎也不再为暴。

四、唐开成刺史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名相。开成元年(836)三月到滁州任职,时间仅四个月。任职期间,拆破败祀宇240余所,建军营4座,在州署建“怀嵩楼”,并作《怀嵩楼记》。

五、北宋至道刺史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至道元年(995),被贬知滁州。在滁州任上,善政爱民,深受百姓喜爱;他还创作大量诗文。北宋后期,滁州琅琊寺建有“四贤堂”,王禹偁名列其中。明代以来,琅琊山醉翁亭内有“二贤堂”,人们也多以王禹偁、欧阳修并称。

六、天长知县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天圣五年(1027)进士,为尽孝父母不赴任命官职,十年后离家出仕,被任命为天长知县。期间,因智审“盗割牛舌案”,成为善于断案、为民伸冤的典范。

七、北宋庆历刺史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滁州。庆历六年(1046),琅琊山开化禅寺住持僧智仙为欧阳修建成醉翁亭。除凿泉建亭外,欧阳修还在丰乐亭边辟建练兵场,作训练民兵之用,以保卫地方;他还主持维修损毁严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坚固壮观。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