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人文历史
云观滁博之窃曲纹鬲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徐晓凤
发布时间:2024-04-28 15:42:48
【字体:

鬲,是我国最古老的陶制炊煮器具之一。有学者把中国古代文化称为“鼎鬲文化”,新石器时代东亚大陆普遍使用的三足炊器,即实足的鼎、空足的鬲。鼎、鬲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器物,其中鬲又为中国独有,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早期鬲为陶制,后出现了仿陶鬲的青铜鬲,陶鬲主要用来烹煮食物,青铜鬲在产生之初也以烹煮食物为主要功能,从西周中期开始进入礼器系统,之后青铜鬲便逐渐摆脱了作为炊器本身的功能,实用价值越来越小,完成了从炊器到礼器的转变。

滁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周代的窃曲纹鬲,整体器型朴拙端正,保存完好,略有锈蚀。其口径25.2厘米,腹围85.3厘米,高25.5厘米,敞口,折沿,束颈,鼓腹,腹下分裆,三袋足,肩部饰有两道弦纹,弦纹间饰窃曲纹。肩部装饰的窃曲纹整体扁长,似横置的“S”形,上下部分的纹路都呈弯曲形态,线条曲折回旋,赋予了整件器物灵动神秘的气质,成带状的连续反复还产生了一种秩序感和韵律感。


       
窃曲纹鬲·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纹饰是青铜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察其时代风格、工艺特点和审美意趣的重要侧面。窃曲纹,其名称来自《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窃曲纹自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是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的主要流行纹饰之一,其主要呈现为S形和C形,一般认为是由动物纹饰演化而来,至于演化成窃曲纹的动物纹样则有多种看法,有学者认为主要取形于龙纹、饕餮纹,有学者认为变化自鸟纹和象鼻龙纹等。


窃曲纹纹样

在商周的神话与美术中,动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宗教上与仪式上的意义。在我们的先民看来,神奇的动物具有神性与神力,因而在艺术装饰上,多喜欢使用诸如饕餮、龙、凤及其变形的各类纹饰。窃曲纹是多种动物纹饰的复合体,且整个纹饰已经向线条演化,更为简洁和抽象,因而曾被广泛运用。


窃曲纹鼎·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窃曲纹用于装饰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不仅可以被施加于各种不同的器物上,还可根据器物表面的不同弧度、长度等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美观的效果。窃曲纹是淮河流域周代青铜器上的主流纹饰,依据青铜器本身的器形形体走向,一般装饰在器物的口沿处、盖沿处,以及颈部、肩部等,滁州市博物馆馆藏的窃曲纹纹样的青铜器便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整体上稳重厚实又不失活泼灵动。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