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人文历史
云观滁博之“五铢”钱石范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徐晓凤
发布时间:2024-01-18 09:14:17
【字体:

货币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很早就有使用钱币的记录,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钱币类型,其中最成功、使用时间最久的钱币当属五铢钱。五铢钱于两汉时期鼎盛,经由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演变,逐渐衰落,直到隋唐时期终结,通行时间长达七百余年。


刘贺墓出土的西汉五铢钱

两汉时期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刚刚确立,从初期沿用秦半两,后铸西汉半两,再到武帝时期行五铢钱,除新莽时期币制改革钱币种类复杂外,东汉仍沿用五铢钱制。五铢钱不论其轻重还是轮廓形制,都符合当时社会经济与价格水平对货币的要求,废止后大小及形状结构仍被通宝钱承袭下来,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

根据考古发掘,五铢钱的钱型整齐,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其奠定了中国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五铢钱直径一般25毫米左右,重约 3.5 克,“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依西汉时衡制,一铢约合今天的0.7克,西汉五铢钱一般皆“重如其文”。


满城汉墓出土的郡国五铢

中国古代铸币工艺从先秦到唐以前,铸钱均用硬范,硬范由石、陶、铜等材质制作,用于范铸法铸钱。范铸法亦称模范法,是指通过使用提前制作好的铸范,在其铸型空腔内浇注金属溶液,待液态金属冷却之后取出铸型并进行加工处理的铸造方法。铸币发展的早期,主要采用先刻制铸钱所用的阴文钱范,再浇铸铜液的方式进行铸币。


       
汉“五铢”钱石范·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滁州市博物馆馆藏的“五铢”钱范于1986年在滁州市琅琊区红庙村出土,是一方阴文五铢原范。石范质地为较软的青砂石,色泽青灰,呈长方形,长23厘米,宽7厘米,厚2.5厘米。石范中间刻有喇叭形浇铸口,口径2.7厘米,深2.3厘米,浇口两侧有阴刻隶书“吉”、“平”二字,似为吉祥语。浇注口为半椭圆形,中有一浇注槽,长约18.5厘米。浇注槽两侧共有14枚“五铢”钱模,钱模直径2.6厘米,钱形规整、刻工精细,每侧7枚,对称排列,“五铢”二字篆书阴刻,似有西汉早期五铢特征。

以往的考古发现表明,秦以前铸币多用土制或石制原范,曾有战国时刀布币石范出土,汉初的半两、三株钱等石范均有发现,近年来出土的五铢钱范亦多为铜、陶或铁制,五铢石范较少,因而,这方五株石范应是较为珍贵的。


西汉郡国五铢钱·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方石范仅14个钱模,铸钱少,且质地为石质不耐用,因而相关专家推测,应不是武帝元鼎四年中央统一铸币以后大规模铸钱所用。其钱模数与武帝上林三官铜钱范三十枚以上的钱模数相差甚远,而却与郡国钱范十多枚的钱模数相近。从该范出土地理位置看,滁州汉初属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复属九江郡,均远离京师长安。因而专家推测,这方石范应是武帝允许郡国铸钱时,地方郡国所用的钱范。石范的发现,对研究汉武帝时五铢钱的铸造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