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人文历史
漫游滁州|南京太仆寺探秘(二)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滁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06-29 15:56:30
【字体:

二.南京太仆寺对滁州文化的贡献

南京太仆寺对明代滁州文化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景观建筑的兴建、文化活动的兴起、诗文丛集的汇刊、民生设施的捐修四个方面。

1.营建景观建筑,为滁州山水增添人文魅力

唐宋以来,琅琊山陆续营建了许多景观建筑,然而金、元兵燹荡涤后,这些建筑几乎全部被摧毁、芜废。元末滁州又历战火,琅琊山一带更是一片狼藉。洪武八年(1375),宋濂游琅琊山,所见“荆榛弥望,虽遗迹亦无从求之……唯凉烟白草而已”(宋濂《琅琊游记》)。

明朝建立后,从宣德元年(1426)开始,南京太仆寺及滁州地方官员重修旧迹,开治新迹,前后相继不绝,在丰山、琅琊山一带营建了一系列的景观建筑,创造了明代滁州文化的鼎盛。

据滁州方志及《琅琊山石刻》等相关资料统工计,明代滁州有明确修建记录的景观建筑共89座次,南京太仆寺参与兴建60座次,约占67%。这些景观建筑遍布丰山、琅琊山,形成了柏子潭、丰乐亭、醉翁亭、琅琊山、环山楼五大景区。


丰乐亭

2.题名、题匾、碑刻等文化活动丰富滁州官民的文化生活

每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或新建,南京太仆寺官员都要撰刻记文以志其事。据崇祯本《南滁会景编》,由南京太仆寺官员撰写的营建记文达40余篇。记文不仅记“日月之久近,工费之多少,主佐之姓名”,又常常诠释、辨析先贤往哲思想观点,表达了景贤之情以及对自身处境和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这些记文和建筑一起,构建了滁州先贤汇集的文化时空,营造了景贤、尚德的文化氛围,使游人在游览山川的同时,能得到文化的熏陶与哲理的启迪。

3.刊刻《南滁会景编》,为滁州地方文化保存了文献

滁州自北宋而盛闻天下,文人骚客多游览、题咏、刻石留念,有明一代题咏、碑刻之盛更是远迈前朝。南京太仆寺官员对此颇为重视,不断将这些碑刻诗文收集、编刊,命名为《南滁会景编》。据考,《南滁会景编》刻版藏于南京太仆寺,自嘉靖十六年(1537)起,约二十年左右就被重刻或增刻一次,共刊刻至少6次。由此可见滁州山水游览、吟咏之胜和历代南京太仆寺卿对这一文献的重视。由于《南滁会景编》所集诗文多来源于当时碑刻,颇多作品不见载于明代总集、别集,所以在保存滁州历史文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南滁会景编

4.捐修民生、教育设施,缓解人民疾苦,发展了地方教育

南京太仆寺是中央马政机构,但儒家传统观念使南京太仆寺官员认为他们对地方民生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表现为他们对滁州地方文化、民生设施的一些捐修活动上。如《(万历)滁阳志》载有嘉靖、万历年间徐陟等南京太仆寺官员的一些捐助项目。

嘉靖年间徐陟捐建青墩镇、麻塘湖镇。昔日旅人惧怕杀越、行人寥落之地,变得“走地如鹜”(万恭《新建滁州麻塘湖镇碑》),大大便利了滁人和旅人。

万历年间太仆卿吴达可、刘日升等还捐修学宫道路、便民亭、文庙等。万历中,滁民“困于征发,而失其本业,萧条穷苦,无以为生”,这些捐修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生疾苦,发展了地方教育。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