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人文历史
云观滁博之砖上春秋(二)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滁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11-30 14:47:35
【字体:

在上一期的内容中,我们介绍了画像砖的起源和内容分类,我想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今天这一期中,我们继续给大家介绍画像砖的发展演变和文化内涵。

一、画像砖的发展演变

画像砖发展早于画像石,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是画像砖艺术的滥觞期。最早的画像砖几乎都是各国都城宫殿上的建筑用砖,多为体量较大的空心砖和条形砖,作为宫殿的台阶和踏步,以秦国栎阳和咸阳出土的画像砖最为精美。战国末期,秦国最先开始从木椁墓向砖室墓转变,使用空心砖装饰墓室。随着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画像砖制作工艺从关中陇西地区传播到了关东地区。
       西汉早期,这种画像空心砖墓在河南地区迅速发展,并在西汉中期影响到今晋南、冀南、鄂北、皖北和鲁西等周边地区。西汉晚期到东汉末期是画像砖艺术的繁荣期。
       从西汉晚期起,画像砖墓逐渐摆脱了呆板的箱式结构,迅速向居室化发展,画像砖也摆脱了空心砖的旧形制,向多形化发展。东汉时期,画像砖艺术发展到巅峰,画像砖墓的分布范围扩大到西至甘青,东到海滨,南起云贵,北达大漠的广阔地域,形成了以今河南和四川为代表的两大中心分布区,其中四川的画像砖持续繁荣到蜀汉时期。东汉时期的画像砖扬弃了图案化的构图,而以有完整画面的方形、长方形、条形的实心砖作为主要载体。其中,以四川成都平原一带的画像砖最具特色,砖的规格均为长方形,一般宽50厘米、高40厘米左右,一砖一个画面,图像内容极具地方特点,整齐镶嵌在砖室墓的墓室和甬道壁面上。

东汉市肆画像砖·成都博物馆馆藏东汉庭院画像砖·成都博物馆馆藏

魏晋至宋元时期是画像砖艺术的衰落期,但在以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又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期,南京地区发现的宏规巨大的巨幅拼镶画像砖墓代表了这一时期画像砖艺术的最高水平。隋唐以后,虽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发现过画像砖墓,但没有形成一个中心分布区域,画像砖内容也日趋形式化和简单化。元代以后,画像砖作为一种民间美术艺术形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朝竹林七贤砖画·南京博物院藏

二、画像砖的文化内涵

两汉时期的画像砖有其特定的内涵,因为现在所发现的画像砖主要来源于陵庙、陵寝、墓祠,这就决定了其内容具有祭祀、谏戒等特性,而这些特性可以用追寻与憧憬、咏怀与尊崇、追忆与眷恋这三个主题来进行概括。

1.追寻与憧憬

追寻与憧憬表现了汉代人对未来的期望,是汉代人对生命永恒和生命传承的一种强烈欲求,体现在汉代画像砖上的图案则主要表现为“长寿、富贵、宜子孙”等思想,集中反映在“升仙”与“繁衍”两大主题。汉代人对生命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升仙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作为丧葬艺术的画像砖直接和间接反映了升仙内容和冥间世界生活的内容。例如,对东蓬莱和西王母两大神仙体系的崇拜,此类的题材作品在汉代画像砖上使用非常广泛,流露了汉代人对人世欢愉的留恋,这也是汉代人求长生、求升仙的精神世界。

2.咏怀与尊崇

由于汉代社会提倡儒学,“尊儒重道”是其基本体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儒家价值标准成为汉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由此而产生社会思想导向,在画像砖上以鲜明、准确的图案加以宣传,通俗易懂,起到借古鉴今、惩恶扬善的作用。这些画像砖的图案选择多是圣王、明君、义士、烈女、孝子等,这些传统故事突出表现了统一帝国的政治需求,宣扬了以儒家礼教为中心的思想。例如,武氏祠的画像砖上的图案内容大都有榜题,有的还用“赞”这种文体对所刻内容做简要评述,以显示对其上内容的咏怀和尊崇;在尊崇的内容中除了赞颂、褒扬外还有一些是关于祭祀的对象,如传说中的五方天地、日神、月神、雷公、风伯、雨师、河伯,以及预示灾难或吉瑞的天文星象等,这些图像揭示了汉代强烈的泛神崇拜状况。

3.追忆与眷恋

汉代画像砖艺术中对逝去之物的怀念,主要表现为对人世生活的眷恋。这些图像内容极为丰富,例如“出行、宴饮、乐舞、百戏、六博、渔猎、耕织、市井等”。这些内容,几乎包括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做了想象的延伸,分别延伸至上天组成天界,延伸至地下组成冥界,以及汉代人独创的跨越天地冥三界的神仙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汉代人对人生、对人世的热爱和依恋。同时这些被汉代人赋予了某种精神意向的冥中或仙界的现实,在今天看来也是汉代人生活和汉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