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简称“滁”,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皖东。在古代,滁州曾被称为涂中、清流、新昌等,也号称“江淮保障”、“金陵锁钥”。
滁州因滁河而得名,古往今来为江北重镇,也是山水相间、资源丰饶的鱼米之乡。滁州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既是南北地理与气候的过渡地带,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区域。这一特征决定了滁州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并在历史进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一)从原始社会出发
在滁州的远古时期,考古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期(即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的文化遗址,据考证,先民们在此栖息聚居,经历了氏族社会。
淮河与侯家寨
大约在距今七千年前,淮河中游地区出现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新石器文化,滁州定远侯家寨遗址是其重要代表之一。
侯家寨遗址位于淮河以南约60公里处的定远县七里塘乡,面积3万余平方米。它分为早、晚两期文化,一期文化距今有6900年左右,二期文化距今为6000-5200年。
遗址内,出土了陶器、骨器、石器和骨骼标本,发现了人类营建的居住面和灰坑等遗迹。
陶器与骨器
☆先民如何居住?
从侯家寨遗址来看,人们在庄台上积土成堆,挖横洞,用夯土夯实,再用火烧烤夯土,形成窑洞。洞中地面经过平整,夯实,便于居住。侯家寨遗址还发现了3座房基,可能是一种半地穴式的窝棚建筑。
☆吃什么?
侯家寨居民过着以水稻农业和渔猎为主、采集为次、家猪饲养为辅的生活。虽然尚未直接发现稻粒,但从包含在建筑土块的印痕看,侯家寨文化的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其原始农业与淮河以北粟与稻兼种的情景不同,属单一稻作,仍处于火耕锄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由于粮食的增加,人们开始由食原粮改进为食熟食、干食、稀食等。猪的驯养增加了肉食的比重。捕鱼与采集仍是食物的重要来源。
☆家中也有家私
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制两类,数量少,器体小而制作粗糙,没有明显的专业分工。出土的陶器反映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和生活方式,由于以粒食的稻米为主,所以用于食物烹饪与盛储的器物较多,有烧煮的鼎、釜和用于蒸的甑。早期使用釜较多,到后期则以鼎为主,反映生活的观念与方式有所变化。
侯家寨人制陶
长江北岸的遗迹
侯家寨文化之后,洪涝频发,不利于人类的定居,文化出现了断层。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滁州长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已出现人类定居,并留下了诸多活动遗迹,如濮家墩遗址、河西遗址、西王遗址、朝阳遗址、全椒华龙遗址、天长马家墩遗址等。
西河遗址
濮家墩遗址
马家墩遗址
华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