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人文历史
云观滁博之金代九叠文“提控所”印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滁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08-26 08:56:18
【字体:


金代九叠文“提控所”印·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这是一方典型的金代武官大印,为国家二级文物,现藏于滁州市博物馆。该印由青铜铸造,印钮为金代,扁梯形,柄顶面刻有一“上”字,阴刻,楷书。印面正方形,刻有“提控所印”阳文,为九叠文,形制大气规整。

官 印 制 度

中国官印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凭信,官印在进入阶级社会就产生了。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其形制和字体会随着时代而有所变化,但基本功能始终不变。不同官职品阶的官印,其材料、形制、尺寸也有所不同。

官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据《春秋合诚图》的记载:尧与舜坐在舟中泛游,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尧。图书装在一个长三尺,宽八寸的赤玉匣子中,上有黄玉检斗,用绳子捆扎,两端用泥封固,并加盖了“天赤帝符玺”的印章。

秦汉时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官印制度。上至三公九卿,下到郡守、县令,都由皇帝在任命时授予官印,同时配发穿在印钮上的丝带,叫做“绶”,以便须臾不离地佩带在身上。

汉代郡国官印·徐州博物馆馆藏

到了唐代,官印制度更趋完备。唐代官印设置从严控制,印制规格也趋向周密。诸司之印一律用铜铸,印体为正方形。此外,官印上有把柄以方便钤印的形制,即所谓“印把子”,也是在这个时候推行的。明代以后,各衙门印信俱由礼部铸印局统一刻制,且有详细的铸、换、辨、验条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铸印局辨其印信真伪”。

提 控

提控,有提辖、控制、总领的意思,武官职称,五品。这一官职始设于宋代,原本是临时差遣,负责督办某一项专门事务,后来逐渐成为正式官职。金代统治者是崛起于东北的游猎民族,他们平辽灭宋,占据了北方大片土地后,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沿袭了宋、辽的很多政治制度。

提控一职在金代设置极为广泛,最早出现于金世宗时期(1161年——1189年)。文武官职中均设有提控,如内侍局掌正位阁门之禁,其下设“顺义位提控”、“太师位提控”、“报恩寺提控”等。

据《金史·百官志》记载:“金四方馆属兵部,掌提控诸路驿舍驿马及陈设器皿等事。”在金与蒙古、宋、西夏作战的记录中,对提控武官记载较多。金代后期,提控官职的设置变得十分复杂,内部也分出不同的品阶,如都提控、提控、副提控、兵马都提控、左司提控、总领提控等。金代皇帝任命了大量提控官职,让他们率领军队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提控一职逐渐成为掌握军队的专职武官。

金代九叠文“提控所”印·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元代也设置了提控这一官职。根据《元史·百官志》的记载,元代在六部下辖的不少司、局、署以及地方上的总管府、指挥使司、万户府等机构均设置了提控、提控案牍的职务,是负责公文书写和管理工作的低品阶文吏。

九 叠 文

九叠文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字体,原本流行于宋代,号称“国朝官印”,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明朝甘旸的《印章集说·国朝印》记载:“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

金代官印普遍使用九叠文,而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所有官印无一例外,均有叠笔;第二,每印并非每字皆叠;第三,同样的印文叠笔并不相同;第四,九叠文的叠折要害在于用改变结构、增笔来平衡疏密,因此手段是多样化的。

金代九叠文“提控所”印·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