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城东关遵阳街中段,有一座古朴沧桑砖木结构的小楼,楼主人姓胡,因为在众多低矮的平房中鹤立鸡群,当地人称“胡家大楼”。大楼坐北朝南,西临曹家巷,前楼两层,面阔三间10米,进深6.2米,高约6.5米,后楼三层,面阔三间10米,进深6米, 高约9米。中有一天井, 左右各一间厢房,面阔4.6米,进深3.6米,高约4米,各楼层皆有前廊,廊前有木棚栏,框架式结构,七架梁,硬山顶。
这座放在现在毫不起眼的建筑,曾经是那么的雄伟壮丽。说它壮丽,不是因为它这并不高大的身躯,而是因为这座小楼的主人——胡庆森。胡氏家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争独立求解放的艰苦历程中作出的无私奉献。
胡庆森,1863年出生于贫苦家庭,为了贴补家用,年幼的他便挑着工具走街串巷,为乡亲箍桶箍盆。后期开办了棺材铺和粮食行,建造机米坊和油坊。随着津浦线的开通,给滁州和胡家带来了新的发展,通过数十年积累,胡家成为富甲一方的家族。1937年12月18日,日军侵入滁城血腥屠杀,仅西桥一处就被日军杀戮上百人。逃难的市民战战兢兢偷返城内,把死者安葬。胡庆森将店里的棺木有钱售之,无钱赊之,乱世之中,赊之无异于白送。面对日军的残暴,胡庆森告诫家人,宁可家产全部毁掉,也绝对不和日军合作。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坚决打击日军,让胡家人确信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希望。于是,胡家人一方面应付日军的征粮,一方面囤积大米食油等战略物资藏在胡家大楼内,以解决新四军的无米之炊。据胡家族人回忆,胡老先生私下曾说,恨自己不能上阵杀敌,唯有一点家财,愿意冒着全家杀头的风险,全力支援新四军抗日救国。后来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胡家人的希望,经过多年的浴血,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华民族再度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胡家视公益为已任,乐于助人,捐款修路、出资造桥,每次公益活动都可见胡家人的身影。三元桥年久失修,桥板腐烂,在外地学习的滁籍学生倡议捐资重建,胡庆森一次捐款一千元大洋。遇到灾荒年份,胡庆森还会在自家门口支起数口大锅,日夜供应米粥。
建筑虽然冰冷,却能诉说历史。如今当我们凝视它的时候,能回忆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当我们触摸它的时候,能感受到胡家人热心公益的优秀品质。无论什么年代,中国人民团结的巨大能量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永远不会改变。
来源:黄玉才《滁州古建筑的前世今生》黄山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