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 > 人文历史
云观滁博之五川桥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滁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10-22 15:09:38
【字体:

五川桥,又称五孔桥,古名清流桥,唐代以后称滁和桥,位于滁州市琅琊区东门街道遵阳街社区清流河上,始建于唐宋时期,具体时间不详。自西向东跨越清流河,旧属六合县路,是通往扬州一带的重要通道。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重修,故又称永乐桥,清康熙十年(1671年)再修。抗日战争中部分被日军炸毁,之后多次修缮。孔石构拱桥,长118米,宽6米,现为滁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滁州志》记载:“五川桥,古名清流桥。唐后曰滁和桥。”永乐十四年重修,又名“永乐桥”。宋刘得恕,明陈琏、石玺有《记》。桥北垛头倾圮,康熙十年二月,郡人金铎倡捐又葺。

五川桥,抗日战争时期炸毁三孔,今存首尾二孔,跨径各为3米。新中国成立后,断桥重建,旧存二孔仍按原貌,其余改为钢筋水泥结构。现在的五川桥全长85米,宽5.6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为钢筋水泥矩形梁,四个支架。西半两端为旧时拱孔,中间为梯形墩,上铺钢筋水泥矩形梁。2017年6月29日,五川桥被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初,随着滁城人口增多,城市向东扩建,开始越过大东门和下水关,老东关在这-时期形成街市,五川桥一带渐成景点。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滁州志》,州守命郡庠生陈伟烈“更图于首”。陈伟烈在明代尹梦璧“滁州十二景”的基础上,去掉“重熙洞天”和“谯楼大观”,加上“凤阁朝曦”“东郊桃浪”二景,形成新的“滁州十二景”。其中,陈伟烈在“东郊桃浪”图中题字:“东郭河流如带,乃西北河流之所汇也。桃始华时,积雨涨为泽国。惟惜其盈之易,而逝者疾耳。”根据图中示意,“东郊桃浪”景区就位于五川桥以西一带。

五川桥也是滁城水路运输的终点站,民国《滁县乡土志》载:“县境诸水以滁河、清流河为最著,下流均可通舟楫。春夏水涨,江船由六合之张家堡入清流河,可直抵东关五拱桥下。水稍退,则仅能抵头坝一棵松等处。秋深及冬令,水涸仅可通驳船至东关五拱桥。以上则经年不通舟楫。”

2019年,五孔桥改造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10件实事之中。2021年1月12日,西起遵阳街、东至西方寺路与滨河路交叉口的五孔桥工程胜利竣工,百年老桥华丽转身,一座集现代文明与古韵幽美于一身的崭新的五孔桥欣然亮相。该桥的通行对于新老城区之间的交互、连接起着积极作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生产生活。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