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去,灵蛇来,2025年是乙巳蛇年,蛇是十二生肖的第六个,与地支巳相配,称为巳蛇。蛇虽无足却行动迅捷,神秘而灵活,常被视为智慧和灵动的象征。在青铜器艺术中,蛇纹是重要的装饰元素。
蛇纹,又称虺纹,多条小蛇盘绕而成的图案称为蟠虺纹,“蟠”意指环绕、盘伏,“虺”则指小蛇,是传说中的一种细颈大头、色如绶文的毒蛇。在春秋战国时期,蟠虺纹盛行,常见于如鼎、鬲、甗、簠、豆、壶等青铜容器之上,且多位于器物腹部及器盖盖面的主要位置。蟠虺纹以其复杂多变、繁复细密的独特艺术风貌著称,代表性器物如战国时期的“曾侯乙铜尊盘”,整套器物上共计饰有80条蟠虺纹,数量之多,寓意深远,彰显出非凡的艺术价值。
滁州市博物馆馆藏的汉虺纹铜镜,其虺纹图案清晰,颇具艺术审美价值。铜镜直径9.4厘米,缘厚0.42厘米,重0.15kg。圆形,半圆形钮,钮有一穿,钮座外饰连珠纹。内区主体为凸出的细线条勾勒的虺纹,纹饰弯曲缠绕,流畅细腻。虺纹外饰一圈栉节纹,外区为锯齿纹,镜缘外沿上卷。虺纹前后相接,昂首,张口,圆目,身躯流转弯曲,舒展自如,整体画面和谐,极富动感。
汉虺纹镜·滁州博物馆馆藏
蛇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出现时间早且分布很广,“蛇”在甲骨文中作“它”,《说文解字》中记载:“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后来“它”字被假借为其它的“它”,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蛇的本义,于是就将“它”字另加“虫”旁,产生了“蛇”字。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寓意,中国古代先民普遍信奉蛇图腾,众多古代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共工等神话人物,都有一个十分统一的特征,即都拥有着“人首蛇身”。蛇纹很早就出现在陶器、铜器、瓷器、瓦当、铜镜等文物上,这些文物中蛇的形象,或描绘、或刻划、或雕塑,大都形态逼真,生动活泼,真可谓千姿百态,神秘莫测。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图腾,其主体就是蛇的形象,人们常称蛇为“小龙”,由此可见蛇在古代先民心中的重要地位。蛇能够蜕皮而求得再生,这一特性也让它成为一种“福禄寿”的象征,在民间文化中,也有着如“蛇盘兔,必定富”的剪纸图案,表达人们对蛇的崇拜。
“蛇盘兔,必定富”剪纸·滁州博物馆馆藏
蛇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文物中的蛇形象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蛇的崇拜和信仰,也反映了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