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钟离之战的经过
梁军北伐溃逃,魏军乘势进军,攻陷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以西的马头(今安徽蚌埠马城),并将城中粮秣悉数运回北方。当时有人认为:“魏人运米北归,应该没有南向的意图了 。”梁武帝对形势看得很清楚,说:“不对,这一定是要进兵的表现,我们所看到的并非真实的情况。”于是令扼守钟离的昌义之完善钟离城的工事,以待魏军。果然,元英等在天监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十月率众抵达钟离城下,与杨大眼会合,兵力有数十万之众。而钟离城内仅有守军三千人,双方实力悬殊。北魏宣武帝本欲命邢峦军也参加攻城行动,但邢峦认为钟离城周围有淮水屏障,是易守难攻的天险之地,大军应当绕击他处,此议遭宣武帝否决,遂让镇东将军萧宝夤接替邢峦的位置,与元英合攻钟离城。
天监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十一月,梁武帝诏令右卫将军曹景宗统二十万梁军援救钟离,豫州刺史韦睿也受曹景宗节度。萧衍让曹景宗先屯驻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等待梁军各部集齐后并进。曹景宗想专功,便没有停顿,而是径直前进,不料忽起狂风,兵士溺死颇多,只得返回道人洲。
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正月,元英等开始围攻钟离。钟离城因北临淮水,不利进攻,北魏便在位于淮水中的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搭起了连接淮水南北两岸的跨河长桥。元英驻军南岸,负责攻城;杨大眼据北岸,负责粮运补给,萧宝夤则确保桥梁本身的畅通与安全。北魏军以车子载运大量泥土,欲填平围绕钟离城四周的沟堑,并利用冲车撞击城壁,再以车轮战法连续猛攻,但却遭到城内守军顽强的反击,而昌义之亦及时以泥土敷填损坏的城壁,导致魏军死伤上万仍无法占上风,战况遂渐趋于胶着。二月,宣武帝以南方气候“蒸湿”,魏军久攻力疲、不宜再战为由,诏令元英回师。元英上表请求宽延时日。宣武帝又下诏表示魏军师老兵疲,不宜再战,并且派主书曹道前往战场观察形势,曹道回朝复命后,元英继续上表宣武帝,表示可以攻克钟离,宣武帝于是派遣步兵校尉范绍至元英军营,共商攻取事宜。范绍认为钟离城坚,劝元英班师,元英仍坚持作战。
另一方面,驻扎于合肥的韦睿军在二月接获梁武帝命自己援救钟离的消息后,火速发兵,通过钟离城西南方的阴陵大泽,与驻扎于道人洲的曹景宗会合,乘夜抵达邵阳洲另一端。随后,韦睿命南梁太守冯道根连夜在曹景宗营地前二十里之处挖掘长沟,截邵阳洲筑城,离魏军堡垒仅百余步远近。冯道根能长骑马丈量土地,他计算马行的步数来分配每人的工作量,所以到天亮营垒就修好了,与魏营相距仅百余步。在此期间,杨大眼与元英先后针对邵阳洲上的梁军主营发动攻势,但皆被韦睿所击退,死伤人数达十分之三,杨大眼还因此负伤,自此魏军不敢再主动出战。为让城中将士安心,曹景宗招募军士言文达等人暗中渡淮水,带着敕书进入钟离城中,通知钟离守军援兵已到,守军士气大振。当时,梁军每派牧人至淮水北岸割运粮草,皆被驻于北岸的杨大眼军派兵掳掠。曹景宗便派出千余人在北岸修筑城垒,与魏军相峙,除了确保梁军粮草无虞外,也等于间接切断了魏军的补给通道。
魏军先前在邵阳洲两岸造了两座桥,树立围栅数百步,截断淮河通道。梁武帝接获战报后,指示韦睿、曹景宗二人乘坐战舰对两座桥梁发动火攻之计。三月,淮水暴涨达七尺,韦睿命冯道根、裴邃与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乘斗舰袭击邵阳洲上魏军;另以水船载草,灌膏油,趁风纵火,用来焚毁浮桥。同时,他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当时大水湍急,顷刻之间,桥、栅都被冲毁。梁军诸将亲身搏斗厮杀,士兵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百。魏军顿时溃败,元英见桥断,脱身弃城而走,杨大眼亦烧营而去。诸垒相次土崩瓦解,魏军投水而死被杀的士兵各达十余万人。曹景宗令军主马广追击杨大眼至灭水上四十余里,杨大眼部死伤无数,伏尸相枕。昌义之亦率兵冲出钟离城,直至洛口才回师。魏军阵亡将士遍布淮水百余里,使淮水为之断流,而元英“仅以身免”,逃至梁城。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