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瓷是传统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黑釉釉料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
宋黑釉瓷碗·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黑釉瓷器标本是出土于江苏镇江丹阳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中的黑釉小罐。当时的烧制技术还不成熟,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1956年发现的浙江德清县晋代窑址已生产出乌黑精制的生活日常用器,以黑釉鸡头壶、盘口四系壶、四系罐最为出名。到了唐代,黑釉烧制技术已趋于成熟稳定。然而,黑瓷的影响被唐代瓷器“南青北白”的局面所忽略了。其实,从唐代的墓葬出土资料中看,唐代黑釉瓷器数量、种类并不比青瓷、白瓷少。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宋黑釉瓷碗·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宋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高峰,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境界。黑釉本来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单调的一种釉色,而宋人却奇迹般地创造出了结晶釉,如油滴、兔毫、曜变、玳瑁釉、鹧鸪斑,使黑釉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艺术釉。黑釉瓷器在北宋兴起,与当时宋人饮茶以及“斗茶“时尚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代盛行“斗茶”,使得饮茶具备了一种超乎止渴作用的风雅价值。那时候的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茶前将茶饼碾成细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 沸的开水。宋代茶具有五种釉色: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白釉,其中以黑釉最受欢迎,这是因为茶叶泡开后水面浮起一层白色泡沫,斗茶先斗色,以茶面泡沫为青白者胜出,灰白次之,黄白最下。黑釉的茶碗、茶盏因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们的喜欢,就像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宋徽宗赵佶也爱好此道,常与臣属斗茶,上行下效,影响很大,他对茶盏的要求首先是“盏色贵青黑”“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正因为有这种特殊的需要,黑釉瓷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产地集中遍于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区。宋代著名的烧制黑釉瓷的窑口有茶洋窑、遇林亭窑、定窑、耀州窑、吉州窑等,最为出名的黑釉瓷窑口莫过于南方福建的建窑。我国各地都具备烧黑釉的原料,尤以福建地区为突出。宋代文献记黑茶盏的有不少,绝大多数是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的产品。建窑是宋代新兴的黑瓷窑之一,是众多民间瓷窑的一个。北宋后期由于建窑烧制的黑盏适于斗茶,因此一度为宫廷烧制供斗茶用的黑盏,底足都刻有“供御”或“进琖(zhǎn)”字样。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