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之战,亦名邵阳之役、魏梁二次钟离之役、邵阳洲之捷,为中国南北朝南梁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梁军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战胜北魏军的防御作战。
梁天监五年(魏正始三年,506年),梁军在洛口溃败之后,北魏中山王元英请求乘胜荡平东南,得到北魏宣武帝允准。同年十月,元英率领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包围钟离城,北魏方面又增派大将邢峦合围钟离。邢峦度时审势,两上章表,恳请罢军撤围。北魏宣武帝召回邢峦,代之以镇东将军萧宝夤。十一月,梁武帝诏右卫将军曹景宗统二十万梁军援救钟离。次年正月,元英与北魏平东将军杨大眼调兵数十万强攻钟离。钟离三千守军在梁将昌义之的督统下进行了艰苦而有效的防御战。梁武帝又增派豫州刺史韦睿援钟离。韦睿用兵神速,十日从合肥到达钟离附近,与曹景宗会合,迅速进抵邵阳洲,并连夜筑城。曹景宗还派人潜水给钟离城中守军送信,使守军士气大振。元英、杨大眼轮番攻击梁军,都被韦睿击退。三月,淮水暴涨,韦睿等趁机用火攻分别烧毁魏两桥,致使魏军溃败,被斩杀及淹死者各有十余万,另有五万人被俘 。
此战,魏军主帅元英错误估计战场形势,一意孤行,终致失败。而梁军守将刚勇,各部密切配合,采用多种有效战法,且适时反攻,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以来南朝对北朝作战的一次大捷,有力地稳定了淮南形势,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南北朝历史进程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钟离之战的前奏——洛口之役
自南齐末年沔北被北魏军攻占以后,至南梁建立之初,雍州州府襄阳实际成为南北双方对峙的前线。北魏孝文帝元宏去世以后,继位的宣武帝元恪继续在长江中游对梁朝施加军事压力。面对严峻的形势,梁朝迫切需要在战略上打开突破口,以扭转不利局面;加之南梁初建,梁武帝萧衍迫切需要通过北伐的方式进一步强调梁朝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故而他在梁天监四年(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十月命其弟临川王萧宏担任都督北讨诸军事,即北伐军总指挥,尚书右仆射柳惔为副指挥,率领被北魏视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的五万大军进驻洛口(洛涧与淮水的交界处,今安徽淮南东北);又让江州刺史王茂率众数万攻击北魏的荆州,意图收复雍州失地。北魏方面得知消息,便让不久前在征伐南齐行动中建功封爵的中山王元英督军迎战,魏军号称有百万之众。不久北魏又征发北方六州约十万人投入战场,北魏军势益发壮大。
战事顺着淮河沿岸展开,东起青、徐(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西达河南(今河南),但以东方战事最为激烈。双方在局部战事互有胜负:南梁方面,豫州刺史韦睿巧妙导引肥水,令水位高涨,再以水军攻陷合肥,韦睿因此战而名声大噪,北魏军士无不望而生畏,称之为“韦虎”。张惠绍一度攻克宿预(今江苏宿迁),萧宏的前锋昌义之也占领了梁城(今安徽寿县),庐江太守裴邃攻克羊石(今安徽霍丘东)、霍丘(今属安徽)二城,青、冀二州刺史桓和占领朐山城(今江苏连云港西南锦屏山) 。
而在北魏方面,杨大眼于河南战场重挫梁军,斩杀梁将王花、申天化,尔后又与邢峦合兵于宿预,击败张惠绍,杀其部将蓝怀恭。由萧宏所率领的南梁主力部队,却因主帅本身怯懦怕事,在攻陷梁城后便驻步不前,萧宏在听闻魏军主力到来后,心生退意,梁军内部对进兵与否展开了激烈争执,诸将大多都主张继续进兵,萧宏却坚持退兵。魏军风闻此事,讥讽萧宏与吕僧珍为“萧娘”及“吕姥”。在萧宏阻止梁军前进之际,魏将奚康生曾向元英建议进据洛水,逼退梁军,但元英仍因梁军方面有韦睿、裴邃等名将,不敢轻举妄动。
天监五年(北魏正始三年,506年)九月,萧宏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吓得临阵脱逃,此举令梁军士气冰消瓦解,“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溃逃死伤近五万人。萧宏乘大船渡江,逃回建康。张惠绍闻洛口溃败,从下邳撤回。当时韦睿驻地距魏仅二十里,闻梁军已败,命令辎重前行,自己亲自断后,魏军畏韦睿威名,不敢追赶,韦睿遂全军而返。于是,萧梁这次大举北伐遂因主帅无能、临阵退逃而无功,不仅北伐初期所取得的战果化为乌有,军力还受到损失。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