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动态
云观滁博之古代兵器面面观(三)——铜剑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沈韬
发布时间:2024-05-29 09:07:42
【字体:

剑,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兵器,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誉。它是一种单尖两刃的手握格斗的短兵器,长度从20厘米到1米左右不等。最初剑是作为纯兵器出现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剑,人所带兵也”。


东周铜剑·滁州市博物馆馆藏

铜剑一般由剑身、剑茎与剑格三部分组成。剑身最前端为锋,正中多有突起为脊,脊两旁坡下部分为从,左右两从合称腊;从的两边为刃,茎即剑柄,茎的外端称为剑首。茎与剑身之间加有护手,横截面为菱形,称作格。

中国铜剑起源于商代晚期,西周时期铜剑也有较多发现,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为高峰阶段,战国后期,随着铸铁技术发展,铜剑逐渐走向了衰落。西汉以后,铁制兵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兵器。

战国铜剑·滁州博物馆馆藏

铜剑的铸造技术一般采用双合范铸造,陶范、石范均可。陶范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和粘土,母范、外范与内范、外范上的涂泥选用的材料粗细不同。按照两边对称形状分别做出上、下两件范,留出定位卯记号在剑首端部开出浇口,两范对准组合,立放捆紧后,浇注青铜液即成,一次浇铸而成。至于制范的材料,借鉴制陶技术的经验用泥做胎,经过干操和烘焙,制成泥范或陶范。有些青铜剑铸造工艺复杂,采用分段铸造,然后又采用铸合法连接各个结构部件,称分铸法。

铜剑在中国传统冷兵器中的地位十分特殊。在殷商时期剑是作为卫体武器的,即《释名》中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作为格斗武器的青铜剑在春秋战国时期最辉煌。当时无论是形制、数量、长度,还是铸造技术、质量、装饰都达到巅峰。

战国时期随着步兵大量出现,以及铸剑技术的提高,剑作为必备武器在战场更发挥其威力及长处,取代了车战时所用的武器装备。从出土的青铜剑数量,可以看出青铜剑在秦朝军队的重要作用。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里生动地记述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从项庄、项伯拔剑起舞,可以看出当时剑不离身的习惯及军队中大量装备剑的情况。


战国铜剑·滁州博物馆馆藏

剑的外表修长、光洁、优雅、精致,上至九五之尊,下至普通百姓,都喜欢佩剑。剑在春秋至西汉,除了叱眸疆场外,平时也被佩带用于防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明确记载了,当时什么等级的人什么时候带剑;《晋书·舆服制》也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发展到隋唐,佩剑的级别又有规定,不同品级官员佩带何种装饰的剑在《隋书·礼仪志》中有记载。佩剑已经不单纯是装饰,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明代舆服重剑,自皇帝到王侯公卿崇尚佩剑,书籍和画作也都有明朝皇帝佩剑的记载。

到了现代,最典型的佩剑要数军中仪仗队的佩剑了。佩剑文化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之后继续发扬光大。仪仗队佩剑不仅是个体的装饰,而且是一个国家尊严、威武形象的象征。如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和香港、澳门主权交接仪式上中国仪仗队的出色表现,使全世界人民领略了中国的威武形象,这已突破了传统佩剑的功能与作用,佩剑文化的内涵得到升华与发展。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