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动态
“云看”滁史——用心讲好滁州历史小故事(三)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滁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02-03 15:34:31
【字体:


朱元璋与明中都城

公元1368年年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王朝。此时,由于明军在北方的节节胜利,朝廷上下开始了更长远的规划,首先便是确定新王朝的都城问题。

纵观全国,能建都城的地方无非是这几处:开封、长安、洛阳、北平,朱元璋最初想把都城迁至开封,但因为开封破败不堪,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转运,容易劳民伤财,被迫放弃了这一构想,长安、洛阳也同样如此。在这个时候,作为朱元璋的家乡的凤阳便又一次进入了他考量的视野。

朱元璋夸凤阳为“前江后淮,有险可恃,有水可漕”,凤阳位置在长江以北,又临近南京,能够便利地联通江南,可以经营为重要的都城。于是次年,即洪武二年(1639年),朱元璋下诏,选择在濠州(今凤阳)西二十里“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工程由太师韩国公李善长总负责。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朱元璋从全国调集了大批的工匠,仅工部所辖匠人就“将及九万”,甚至拉来军队作为施工力量,这座美丽的皇都占地382.30公顷,其遗址比北京故宫还大12万多平方米,作为明初规划和经营的第一座都城,明《中都志》称它“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而就在洪武八年(1735年),中都已经营建六年,将要完成之时,朱元璋忽然以花费太多的借口下诏“罢中都役作”。实际上,他还有几条不能宣之于口的顾虑。

第一是此前发生的“压镇事件”。《明史·薛祥传》记载,朱元璋在去中都巡视时,发现因劳役过重,民工、军士不堪重负,心生怨念,用迷信的巫术诅咒朝廷和皇帝。“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压镇法,帝将尽杀之。”虽然这些人都被杀掉,但阴影已经留下,朱元璋半是恐惧,半是愧悔,必定对中都产生了心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愈发显现的矛盾:皇权与“淮西勋贵”的隐隐斗争。

淮西勋贵集团由朱元璋的一批老乡构成,他们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绩卓著,成为大明的开国元勋。但在天下已定、统治结构转型的时候,这股力量从皇帝的辅助变成了皇帝的掣肘,让朱元璋心生防范。正是同一年,就在朱元璋从中都回驾南京后的第三天,老功臣刘伯温的死讯传到了京城。刘伯温原来得了小病,朱元璋令宰相胡惟庸给他医药,结果刘伯温吃下药后,病情加重而死。刘伯温与淮西集团立场不和,胡惟庸又是淮西元老李善长一手提拔出来的。这一事件迅速加剧了朱元璋的疑心和芥蒂。

多重负面元素的压迫,最终使得明中都失去了它可能的首都地位,而随着“靖难”后明王朝的主心骨随明成祖朱棣迁去北京,远离政治中心的中都城愈加没落。到了近代,当年恢弘壮丽的庞大中都建筑群只剩朱元璋亲书“万世根本”的鼓楼和城墙、地基遗址尚存,诉说着六百年来的历历往事。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