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在皖东
瞻仰革命先烈,感悟革命精神。追忆百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有前线战场的烽火硝烟,有隐蔽战线的惊心动魄,也有普通百姓的热血付出。在滁州博物馆的抗战展厅,刘少奇同志的塑像静静伫立,向人们诉说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1939年12月初,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率徐海东和中原局机关,抵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在地定远藕塘。刘少奇在皖东近一年时间里,主持华中全局工作,直接领导皖东军民开展抗日斗争,并建立起皖东抗日根据地。
关于刘少奇的化名胡服,还有一段小故事。刘震将军率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在皖驻扎时,接到上级电令,要求接送由延安到苏北的胡服同志,务必确保安全。谁知警卫连连长把“胡服”听成了“伙夫”,战士们听说要接一个“伙夫”,就议论说:“接一个伙夫要用一个连,这个伙夫做的饭菜一定特别好吃。”“伙夫”被接到了旅部,更叫战士们吃惊的是,刘震等旅干部全都亲自迎接。警卫连长问旅长:“你那天派我们去接来的伙夫到底是谁?架子这么大!”“怎么,他架子很大吗?”旅长反问。“架子不大,这么多人护送,哪有这么有派头的伙夫?”刘震听后,哈哈大笑:“什么伙夫呀?他叫胡服,是我们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同志。”使用化名,既说明在八年抗战里,刘少奇大部分时间身处第一线,又显示当时斗争环境的残酷。
刘少奇到达皖东后所面临的局面十分严峻,皖东地区的党组织和新四军在日、伪、顽的夹击下,处境十分困难。为了在皖东立足生根,打开局面,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刘少奇先后主持召开了三次中原局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讨论并确定了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方针。1939年12月21日至23日,日伪军2000余人分三路扫荡皖东全椒县周家岗和古河地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在刘少奇的指挥下与敌作战,攻击敌人薄弱的侧翼,取得了皖东地区第一次反扫荡的胜利,为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新四军还陆续取得了定远自卫反击战和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在军事上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皖东抗日根据地还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被刘少奇评价:“最正规,起到了样板作用。”
在滁州工作、战斗和生活的经历,让刘少奇同志对滁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即便是离开滁州之后,他也时刻关心着滁州地区的建设和发展。1958年7月5日,应中共来安县委的请求,刘少奇同志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来安报》题名。他在给来安县委的回信中写道:“来信收到。写了几张字送上。我的字写得不好。如果认为可以的话,请你们酌量选用;如果认为不好用,你们完全可以不用。”这也体现出少奇同志对来安的关心和他作为一个伟人的谦虚。
今天,当我们静静凝望刘少奇同志的塑像时,依然能够回忆起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光辉历程,能够感受到这厚重历史背后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