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动态
“数风流人物—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拓片展”已开展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滁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12-31 18:10:17
【字体:


提起琅琊山,你会想起什么呢?

醉翁亭、丰乐亭、琅琊寺

欧阳修、苏轼、辛弃疾……

数风流人物——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拓片展

近日亮相滁州市博物馆

由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滁州市博物馆主办的跨年原创特展“数风流人物——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拓片展”,12月30日在市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开展。

本次展览分为唐宋华彩、大明风华、满清定鼎、民国乱世四个单元,遴选了唐至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精品碑刻拓片26件/套,其中包括唐代“画圣”吴道子绘《观自在菩萨》画像碑、唐宋八大家苏轼书欧阳修文《醉翁亭记》碑刻、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辛弃疾游琅琊山题刻等珍贵石刻的原拓展品。为倡导线上过节,更好地满足滁州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次展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出方式,为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琅琊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细数风流人物,品味琅琊遗韵。

第一单元 唐宋华彩

琅琊山可考证的最早信史始于唐代。唐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与法琛和尚共建琅琊寺。“画圣”吴道子绘《观自在菩萨像碑》以及李幼卿、皇甫曾、卢宏宣、钱可复等人的五处摩崖石刻,是安徽省境内不可多得的唐代石刻作品。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代周建宋,琅琊山摩崖石刻迎来了发展高峰。留在琅琊山中的宋代石刻作品多表现的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山水诗意生活的向往。宋代石刻字体隶书占四分之一,宋隶石刻不像唐隶那样严谨规整,而是呈现出风格多样,各不相同的特点,似楷隶之端庄,有篆笔之遗韵,行笔挺秀刚劲又飘逸之势。

第二单元 大明风华

明太祖驱逐蒙元,统一天下后,琅琊山摩崖石刻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现存的碑刻绝大部分为明代所遗留。碑文中常有大段抒情和议论的内容,反映了明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明代在滁州设立了马政机构——南京太仆寺,在此任职的很多文人士大夫在闲暇之余与好友、同僚游览琅琊寺,或者在琅琊山中进行修葺和营建事务,留下了不少佳作美文。例如欧阳昱《游琅琊寺》和《登琅琊绝顶歌》,陈达、陈则清《游琅琊寺摩崖题刻》、叶向高《重修醉翁亭丰乐亭记》、秦致恭《重修醉翁亭记》等。

第三单元 满清定鼎

满清入主中原,滁州从明末战乱造成的凋敝中逐渐复苏,千年文化名城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顺治九年(1652年),提督江南学政李嵩阳为欧梅题刻“花中巢许”,将之比喻为花中的隐士闲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欧阳修高尚品格的崇敬之情;康熙年间,滁州知州王赐魁为“让泉”立碑;到了咸丰年间,醉翁亭、琅琊寺毁于战火。战乱过后,薛时雨、熊祖诒、达修等集合乡绅贤达之力重修。薛时雨的《重修醉翁亭记》和熊祖治的《重修丰乐醉翁二亭、立二贤堂、王欧二公祠祭田记》两篇碑刻,正是滁州人为恢复文化古迹、传承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最好见证。

第四单元 民国乱世

民国以降,河山破碎,时局纷乱,来到琅琊山赏玩题写的人群不再如前代一般只有悠闲的文人骚客。不论是《重修开化律寺功德碑》碑文内提及的张勋的名字,抑或三友亭后石壁上施从滨的题字,无不昭示着那个年代的不平静。不过,金戈鼍鼓的破坏之下,也存在不绝的修复、生机的延续,当后人登临怀古,读到叶玉森《重建琅琊山开化寺藏经楼记》、黄铎《募修滁县琅琊山开化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这样的文章,得知他们心怀“诸君子他日来游,亦可惬壮观而无憾”的朴素愿望、为修葺琅琊山奔走筹措的事迹,大概会懂得中国的文明为何得以长流不断,同天地寿,同日月光。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