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副楹联书平生
——评刘曼殊为章益先生所撰联作
郑远星
题记:章益 (1901—1986),安徽省滁州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翻译家。1943年至1949年任国立复旦大学校长。
章益先生肖像 (水墨) 刘曼殊/作
2021年3月,我写的《国立复旦校长章益》一书,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刊印前,特请书画家刘曼殊先生为本书创作了章益先生肖像,使本书增色。刘曼殊曾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举办画展;作品曾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首届安徽美术作品大展金奖”等奖项。他多年来在致力于书画创作的同时,还因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造诣,创作出许多诗词与楹联佳作。
今年是章益先生诞辰120周年,在政府部门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前,我应有关人员之托,再次请刘曼殊创作并书写了两副楹联作品,颇受好评。
其一是:
初心化春风桃李;故园存遗韵华章。
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需用意象来表达思想内涵。作者在此联中使用了六个意象:初心、春风、桃李、故园、遗韵和华章,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上联寓意是:章益先生怀着教育救国的夙愿,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桃李满天下。章益1922年毕业于复旦,1927年留美归国任复旦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西迁内地,1938年就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总务司长,1943年出任国立复旦大学校长……。下联取其广义,不仅包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故土,也包含了精神家园。章益故居位于滁州老城区东后街,这座古色古香的老宅是皖东清末民初宅园建筑的典范。它在修缮竣工后保存了晚清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内涵。这副楹联气韵流畅,文采斐然。
章益先生故居门匾(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题写)
其二为一首高度概括章益先生生平业绩的联作:
聚栋才克时艰,迁校复校,携同侪共铸名校;
撰宏论译原著,治学授学,承先贤以启后学。
上联记述了章益先生在担任国立复旦校长期间,聘请了一批名教授,他殚精竭虑,与陈望道(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翻译者)、张志让、周谷城、童第周、梅汝璈、洪深、曹禺、老舍、胡风等同侪们在异常复杂的环境下艰难办学,使复旦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完整学科系统的综合性大学。
上海江湾国立复旦大学老校门(1946年,于右任题写)
“迁校”是指抗日战争爆发后,章益先生随校西迁内地;“复校”是写抗战胜利后,他率领在渝复旦大学回迁上海,并使复旦成为中国南方学术重镇。上海师范大学高耀明教授称其为“是复旦从一所民国时期一般大学跃升为现代著名大学过程中最关键人物,没有之一。”下联概括了章益先生显著的学术成就,其主要论著有《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回顾和前瞻》,《教育与国家》《教育与文化》等。曾翻译出版美国心理学名著《人心中的宇宙》;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等文学著作。他不仅“治学”且 “承先贤以启后学”一生授学,继承和弘扬先辈的办学精神,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英才。
章益先生参与翻译的莎士比亚部分文学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上联中三个“校”,下联中三个“学”,在重复中加强了联作的节奏和意蕴(依新韵,上下联尾字“校”与“学”,仄起平落)。这副联作格调昂扬且大气厚重。以二副字数极少却饱含诗意的楹联,概括了章益先生的一生及业绩,不但要做到对仗工整、平仄相谐,且需熟知他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还要对其具有独到的理解和高度的概括力,能够如此,殊为不易。刘曼殊又把联作书写出来,使其在审美观赏中做到联墨合璧,加之前面的水墨肖像,诗、书、画三者合一,可谓是:浓墨写风神,健笔书平生。
“初心化春风桃李;故园存遗韵华章。” 刘曼殊/作 (滁州市博物馆收藏)
作者简介:郑远星,作家、诗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发表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出版有纪实文学著作《中国官商》《国立复旦校长章益》;出版文集《梦寻远方》等,作品多次获奖。
来源:青春诗刊,公益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