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党百年,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滁州市博物馆开设“红心向党诵红色家书”专栏,由宣教部集体成员诵读红色家书,以文字打开历史,借声音重温岁月,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传承党的红色基因。
本期,让我们一起品读《新四军四支队陈方杰家书》。
本期家书讲述人:金辰辰(宣教部讲解员)
新四军四支队(简称四支队)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中率先改编为新四军的一支抗日劲旅。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新四军四支队于1938年3月东进抗日,建立了以舒城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创了皖中皖东敌后抗日的新局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经理部主任吴先元,下辖第七、八、九团和手枪团及直属队,共3100余人,是新四军4个支队中人数最多、武器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支队。1938年3月8日,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高敬亭率部从黄安县七里坪出发东进抗日。3月下旬,全支队会师于立煌县流波镇,按照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成立了四支队军政委员会,高敬亭为主席,戴季英为副主席。
5月,高敬亭率四支队手枪团、后方机关等到达舒城。6月上中旬,七团、八团进驻西汤池,九团进驻新开岭、河棚。至此,四支队全部集结驻扎于舒城及其周围,以舒城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形成。
四支队进驻舒城后,立即深入山乡集镇,在山七里河、三元观、程河道、西沙埂、河棚、中梅河、乌沙、晓天以及庐江县等地,开展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通过召开大会、发表演说、张贴标语、组织文艺表演、举办抗日成果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推动了舒城抗日救亡热潮的兴起。
英勇打击日军
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四支队九团侦察队和二营四、六两个连在巢县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共击毙敌人20多人,而新四军则无一人伤亡,打响了新四军华中抗日的第一枪。5月15日,《新华日报》率先发布了这一消息,蒋介石也致电叶挺、项英,表示嘉奖。
1938年6月8日,日军攻陷舒城。为牵制西犯之敌、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四支队积极在安(庆)合(肥)公路、六(安)合(肥)公路两侧抗击敌人。同时,四支队针对溃散的国民党军队和汉奸、土匪四处抢劫的情况,在无为、庐江两地狠狠打击汉奸、土匪,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据不完全统计,四支队从1938年春东进皖中到1939年6月,共进行了90多次战斗,毙伤敌2300余人,缴获枪支1400多支、军马20多匹,击毁敌汽车160多辆、汽船两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用事实驳斥了“亡国论”和“日寇不可战胜论”,开创了皖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同时,四支队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地方发展党的组织,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增强了广大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底,四支队分编成立第四、第五支队。四支队司令员由徐海东兼任(徐海东尚在延安,由戴季英代理),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副司令员林维先,参谋长谭希林。五支队以原四支队八团为基础扩编而成,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参谋长赵启民,政治部主任方毅。此后,四支队以定远藕塘为中心,五支队以来安半塔为中心,开辟了皖东抗日根据地。1941年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继续战斗在抗日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