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动态
《云观滁博》之唐代寿州窑黄釉瓷枕篇(下)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沈韬
发布时间:2020-04-08 08:56:59
【字体:

(滁州博物馆馆藏唐代寿州窑黄釉瓷枕)

寿州窑

 寿州窑是隋唐时制瓷名窑之一。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400余年。器型主要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兴盛于隋唐,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存世350年,失传1200年。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色紫”,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寿州窑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并具有地方特色。产品以青瓷为著名。窑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寿州,故名。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

 

(古寿州窑遗址)

黄釉瓷

黄釉瓷是陶瓷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唐代安徽淮南寿州窑,四川邛崃窑,河南密县西关窑、郊县窑,陕西黄堡窑,山西浑源窑,河北曲阳窑,其中以寿州窑黄釉瓷最为著名。它是一种以适量的铁为呈色剂,以铅为助溶剂,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低温釉瓷。明代以前的低温黄秞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是真正的黄色。

 

(唐代黄釉油砚)

 

(宋代寿州窑黄釉刻瓷缠枝莲军持 )

传世的黄釉瓷器以宣德制品为最早,传世器大多为盘,器物内外皆施黄秞,釉色娇嫩,釉面肥润。

 

(明宣德黄釉龙纹瓷盘)

 

 

 

(明弘治黄釉绿彩仙人祝寿捧盒)

 弘治、正德时期的黄秞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器物色调均匀一致,釉面平整无痕,色泽滋润娇嫩,且光泽度较好,恰似鸡油,是真正的黄色。因其施釉时是将釉料直接浇在白釉瓷器上或素胎上,釉层不易剥落,故名“浇黄”。由于其色调较淡,显得娇艳,又称为“娇黄”。

 

(明正德黄釉瓷瓶)

明晚期时,黄釉瓷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了烧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黄秞瓷主要是在沿袭明代黄秞的基础上,以仿宣德和弘治黄釉瓷为主,把暗刻、划、印、雕等各种装饰工艺以及釉上彩绘共同运用到黄秞瓷器上,这样既丰富了黄秞瓷器的品种,又体现了创新的色彩,一改之前单色黄釉瓷“素面朝天”的面貌,形成黄釉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晚清时期的精品多为慈禧太后御用的以光绪黄釉瓷为代表的官窑瓷器。

 

(清光绪黄釉瓷盖罐)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