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动态
《云观滁博》之元代梅纹长颈瓶篇(上) -—供器知多少
来源:滁州市博物馆作者:沈韬
发布时间:2020-03-30 15:30:56
【字体:

 


 

  这是一组元代梅花纹长颈瓶,为国家一级文物。瓶两件,形制相同。直口,长颈,丰肩,鼓腹,圈足内凹露胎。腹部饰青花缠枝 梅花纹,底隶书“严”字。座一件,圆口,直颈,鼓腹中空,圈足外撇。腹部四窗形镂空,两两对称,饰青花变体莲瓣纹。据专家鉴定,应为一组供器,瓶、座为一组,亦可分离。

什么是供器

自古以来,中国上至皇家,下至平民均有进供物品于寺庙及道观的传统。虽然,民间进供的物品在种类、数量及精美程度上无法与皇家媲美,但这些进供物品却也是多样化的,在《供养仪式》中记载:“凡所供养物,……其供养器皆用金银铜铁瓷等。余者悉不堪用。”因此,在平民百姓所进供的器皿中,瓷质器皿是一个重要的门类。为此,陶瓷界将这类瓷质器皿称这之为供器。

目前,陶瓷界赋予供器的定义是出自于供器上的铭文,即供养款。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能发现,众多的词目中并无“供器”一词。但却有“供养款”的详细解释,而“供器”一词在其中则扮演附属品的角色。词目中写道:“供养款刻划或书写于宗教信徒订烧施舍给寺观的供器上的款识”。虽然,词目中并未对供器做出正面的解释,但从供养款的词目中已间接地说明问题。另外,再看宗教界对供器的定义。在佛教中共有三种供养形式,其中佛前供器属于恭敬供养。这类供器由花瓶、香炉、烛台三种器皿组成,称为三足具,是佛教供器中最基本的组合形式。而在道教中,称为“供具”为道教仪式名词,即斋器。这种器皿是用以盛放奉献与神前的供品,如用以香供养、花供养、灯供养、水供养等。综合以上的说法,我的看法为凡是宗教信徒所购买,并用以施舍、供养及庄严于神灵的器皿就应称之为供器。

瓷质供器的发展历程

在漫长的供器发展历史中,民间供器可分为两种,不带供养款及带供养款。滁州博物馆馆藏的这对元代青花梅纹长颈瓶是典型的民间无供养款的供器。

目前,五代以前民间不带供养款的供器,其可考资料非常有限。而皇家供器相对而言则较可靠。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了唐代真身宝塔地宫,并出土了一批供奉佛指舍利的珍贵文物。

 

(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质供器)

值得注意的事,是在石室中发现了石碑《监送真身使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新恩赐金银宝器衣物账》。此石碑是地宫供奉之物的帐目。碑文中记载,这批物品为唐懿宗“恩赐”及唐僖宗“新恩赐”。重点就在于“恩赐”一词的含意。我认为“恩赐”也就是赠送及施舍的一种形式,只不过此词仅能用于帝王对臣下的馈赠,而“施舍”则适用于民间。

 

(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质供器)

也就是说,这批地宫内出土的器物具备了供器的性质,有异于一般的供器只是供养者的身份。由于古代统治阶层的很多方面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间,特别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而历代民间又有“上行下效”的传统风气。故此,这种供奉供器的风气必定也流行于民间。因而,在此将把皇家供器作为了解当时民间供器的前奏。

 

(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质供器)
 

北魏至隋代的供器——其他材质供器的出现

皇家供器可追述至北魏时期。定县北魏塔为孝文帝在太五年481年发愿修建。此塔基内出土了装有舍利的小葫芦玻璃瓶。此外,还有“七宝”(由玻璃、玛瑙、水晶、红宝石、珊瑚、珍珠组成的串饰和铜钱、波斯银币)、金耳坠、铜钵等一同施入。

至隋仁寿四年,隋文帝下命修建舍利塔于宜州宜君县,为神德寺塔。舍利装在铜盒内,一起埋入的还有铜净瓶及“七宝”(金银环、玉环、玛瑙、水晶、料珠、铜钱和波斯银币)等。虽然北魏至隋代的地宫内未出土瓷器,但以与舍利一同埋入的物件来看,“供奉供器于神”的思想与传统已经逐步形成,只是到了唐代地宫才开始施入瓷质供器。

唐至宋代的供器——瓷质供器的滥觞

唐代法门寺地宫封闭于咸通十五年(874年)。从中出土的皇室供器包括16件瓷器。其中,黄釉银棱金银平脱瓷器2件,青瓷12件,白瓷2件。以器物种类而言,共有碗、盘、碟、瓶四种。碗多为撇口;盘、碟的造型以花口居多,而瓶则有八棱长颈瓶及小口葫芦形瓶。盘碟及瓶均以造型取胜。

建于五代末北宋初的苏州虎丘云岩寺,于1956年被修理人员发现塔内第二层的中间部分藏有石函、经卷、灰陶、瓷器、钱币等。灰陶为一件碗形香炉,香炉内插放檀香木香一枝,被置于石函的盖顶上。而瓷器则为两件青瓷碗,一件碗内有油垢,并在其中放置油盏,其所处位置为石函的前方,即南面;另一件碗则无油盏,但积垢却与前者相同,位于石函的后方,即北面。以上两件青瓷碗均离石函一米。这三件陶瓷供器有意识的排列方式,反映出当时供奉供器的意识及形式已经比前代更为明显及讲究。其第三层发现的文物有石函、铁铸金涂塔、铜镜、铜钱、瓷器等。但瓷器仅有一件越窑青瓷莲花连座碗。此碗釉色温润,为越窑精品。从各种器物及记载表明,云岩寺内的物品为当时民间信徒所供养。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基出土的瓷质供器)

北宋期间,有座佛教地宫出土的瓷器可作为参考。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最后一次迁葬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此地宫中共出土了金、银、瓷器、串饰、铜钱、丝织品等。其中,瓷器有115件,大部分生产于北宋早期的定窑。此外,还有五代耀州窑的产品。这些器皿种类繁多,有杯、盘、高足盘、洗、瓶、净瓶、盒、双耳炉、海螺等,而且造型变化多端。装饰技法则以贴塑占大多数,此外还有刻花、划花、点彩等。令人瞩目的是许多瓷器在底部均刻有“官”字,为官窑定瓷。由于宋代官窑定瓷只供上层社会使用,地宫中能有这样大量的官窑产品,说明供奉人大多是当时的达官显贵。

 

(定州静志寺塔基出土的瓷质供器)

第二次是河北定州净众院地宫则施于至道元年(995年)。地宫共整理出银器、瓷器、石刻及少量的铜器、琉璃,共计106件。瓷器有55件,全为北宋早期定瓷。器物类型有盖瓶、净瓶、长颈瓶、舍利瓶、盖盒、银等。装饰手法为印花、刻花、划花、堆贴等。虽然静志寺塔基地宫内的瓷器数量及种类比净众院地宫多,但前者定瓷的质量不及后者。后者的瓷器制作工艺更加精巧,釉色更加莹润。

 

(定州净重院塔基出土的瓷质供器)

民间瓷质供器出现的时间应早于唐代,并一直延续至清代。由于无铭文记载,此类器物提供的信息不明确,所以往往容易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相混淆。此外,民间供器容易因为种种历史因素,而无法记载及保存下来。在此前提下,推测其数量应该远远超过带供养款的供器。



版权所有:滁州市博物馆 地址:滁州市龙蟠大道99号 电话:0550—3038962
技术支持:滁州中天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314号 皖ICP备14001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