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全国的民窑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竞市”的欣欣向荣局面。
明代瓷器的制作,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根据彼此间的相近关系和不同风貌,又可将这三个时期详尽分为六个单元:
早期:(一)洪武、建文;中期:(三)正统、景泰、天顺;(四)成化、弘治、正德;晚期:(五)嘉靖、隆庆、天顺;(六)泰昌、天啟、崇祯(包括南明的弘光、永历、洪化)。
明代各时期既有“大明器”的相同风格,又有各时期的不同特徵:
明器造型一般都较丰满、浑厚、古朴,胎体较清代厚重。永乐、宣德器的器里很规矩,俗称“净里”;其它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感。琢器的腹部有多到两层的横向衔接痕迹。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胎体接痕特别明显,民窑尤甚。
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的现象,俗称“黄溢”。明器釉面的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器中,除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的釉面,贯穿整个明代始末。釉面大多匀净,少有桔皮纹现象(宣德另论);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又因釉质凝厚,偶见缩釉裂斑。
明器纹饰受当时画风影响,多为写意,画面豪放面潇洒,笔意酣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所画龙纹多凶猛,一般为比目眼,猪形嘴,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犀利而苍劲。晚期龙纹有苍老之态,与前期不可同日而语。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因明代祟尚火德,故在龙、狮等兽身上多带火焰纹。此外,含宗教内容的纹饰较为流行。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凸出。大件器物多为砂底。有名的永乐、宣德大盘,均为质地细腻、光滑温润的白砂底。成化器底则称糊米状。明代早期和晚期的民窑圆器足底,常有塌底、粘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了末期更为严重。
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款。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 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永乐宣德青花之别
根据有关资料,综合诸多专家论述,领悟探求永宣青花器二者之间微妙不同之处,我最后归纳试得出以下结论:
一、宣德时期瓷土选料,是景德镇附近麻仓山所产“麻仓土”。同类器物相比,永乐稍轻薄,宣德显厚重。此碗“露胎部位瓷质润白,呈现浅淡火石红,无旋纹痕。”
二、宣德青花瓷“釉面一般都能见到像橘子皮似的橘皮纹。”检验青花碗,确实从釉面上看到这种和永乐器截然不同的差异。器物表面显示出的细微现象,为我们鉴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用放大境观察,此碗釉面“可见大中小不同、间距的气泡群”。这也正是鉴断宣德青花瓷的有力佐证。皆因“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
四、宣德青花瓷不及永乐器细致,坯接胎痕比较明显。此碗底足相连处,则呈现出一线浅短的接胎痕。“圈足断面呈倒梯形,无法用手抓起,足背有棱角感”。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局部特征。
我国许多古瓷鉴定家,根据实鉴经验还认为:明清瓷器鉴定纹饰的意义大于造型意义。纵观永宣缠枝花卉纹样,虽然花叶均富写实趣味,蔓草逶迤婉转轻盈,展现出古朴飘逸的风彩。但是,宣德青花瓷一改永乐隽永秀丽的画意,笔力苍劲雄健、恣肆纵横、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从此碗心描画花卉纹便能看出两种瓷绘风格各具其异。壁外图饰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永乐青花线条纤细,不像宣德粗犷繁密,所以很少呈现如此深沉浓紧、浑融成片黑褐色的铁结晶斑。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渲染之分浓淡两色,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成化青花瓷大致有下列特征:
1、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用手抚摸有玉质感。
2、釉色有偏青及偏白两种,无论何种釉色,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是成化官窑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3、青花瓷除早期用苏麻离青,呈色浓翠外,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成化官窑款,迄今已发现的仅为“大明成化年制”及“大明成化年造”六字楷书款。凡“成化年制”四字及“成化”两字款者大多为伪作。特别像“成化年制”的黑地绿款则成化朝根本无此制作。
5、斗彩的色彩鲜艳,其中姹紫色泽,为成化朝朝所创制,亦仅为成化瓷所成功的应用。
6、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7.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瓷的气泡已彻底改变了宣德的大小不同而疏散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8、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米糊底”也是成化瓷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