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与育人作用,进一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成就,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蕴,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滁州市博物馆开展了“我的博物馆之旅”主题征文活动。
此次征文活动历时近两个月,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来稿,在来稿的作品中大家分享了自己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以字传情,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滁州历史文化的热爱。
本期选读的文章是来自滁州市琅琊路小学四(6)班张恩泽的《我的博物馆之旅》
《我的博物馆之旅》
滁州市琅琊路小学四(6)班 张恩泽 指导老师:冯建胜
今天,我去博物馆参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几段:
秦统一后,秦始皇东巡,在滁州留下了一些地名传说。秦亡后楚汉相争,项羽兵败垓下,南渡淮河,途经滁州境域。西汉建立后,曾改九江郡为淮南国,置全椒县;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复改为九江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后,郡治由寿春迁往阴陵(今定远西北)。
明清时期,地处江淮的滁州在战争与和平交错中得到了较快开发。朱元璋建立明朝,在自己的家乡临濠营建中都城和皇陵,同时从江南富庶地区大量移民到凤阳府。明初实行的一系列变革,促进了滁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崇文尚艺之风兴盛。王阳明滁州讲学、清代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和一代才女王贞仪等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凤阳花鼓、凤画及天官画则构成了民间文化的亮丽风景。
滁州周边地区先后发现了60-35万年前的南京汤山猿人、30万年前的和县猿人及20万年前的巢湖银山智人等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存;与滁州有密切联系的是4-5万年前泗洪的下草湾新人。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开始,大约在距今7千年前,淮河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具有自生文化面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中定远侯家寨遗址是一处典型的代表。当时的人们在河谷平原台地上定居,以狩猎、捕捞、采集等多种方式获取食物,人们已经开始饲养猪和种植水稻,陶器制作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侯家寨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证明: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该遗址的陶器刻划符号是中国汉字产生的源头之一,更是滁州早期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见证。
滁州新石器时代文化最突出的是侯家寨遗址文化遗存,它代表了安徽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早、晚两个文化类型。早期文化类型是距今7000年左右的釜文化,晚期文化类型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鼎文化,20世纪90年代被考古学界统称为“侯家寨文化”。侯家寨文化的确立,为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考古学研究树立了标尺,解决了淮河流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框架和谱系问题,证明淮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首次填补了我省早、晚两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将安徽的人类文明历史上溯到7000年以前。
近代以来,各种社会矛盾相互激荡,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日薄西山。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津浦铁路开通,滁州实业与商贸变得活跃,新式教育得到发展。然而,日本侵华战争将中华民族推向近代以来最深重的灾难,滁州人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建立了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1942年改称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被刘少奇誉为“华中的样板”。解放战争中,滁州人民坚持斗争,踊跃支前。1949年初,皖东全境解放,滁州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将新四军主力从皖中、皖南等地撤离,军部由淮南解放区北移驻淮阴,皖东等地由中共中央华中分局领导,后改由苏皖边区政府统一管辖。原淮南根据地分属第三、第四行政区。第三行政区:原淮南津浦路东解放区,下辖天长、嘉山、来安、盱眙、六合、甘泉、仪征、高邮、江浦9县;第四行政区:原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区,下辖定远、定合、滁全、定凤怀、寿县5县及英坚直属区。
菊花为常用的中药,古人称之为“延寿客”。《本草纲目》中有“菊之品九百种”的记载,其中以滁菊、杭菊、亳菊、徽菊最为有名,号称“四大名菊”。
短短的三小时,虽然结束了我的博物馆之旅,却让我了解了众多的滁州历史文化,让我想成为一个为滁州发展建设添一份力的人。